在恰如秋收起义的秋季,一个怪冷的天,我们单位组织前往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大家都提上了一个大大的行李包,里面塞满了御寒的衣物,听以前去过的朋友们介绍,井冈山海拔比较高,秋季比较冷。随着一首《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清晨里,我们踏上了井冈山的旅程。
第一课:山之险峻
经过近十个小时的车程,客车辗转五条高速,从湖南来到江西井冈山脚下,已接近天黑。汽车顺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爬,渐渐从空旷清晰走向了云雾之中,最后整个车淹没在浓雾中,全靠开着防雾灯慢慢的前行,透过车窗玻璃,可以看到路下面是刀削般陡峭的悬崖,要不是被云雾笼罩,估计很多人看到深不可测的谷底,立马会眩晕。像我们湖南人见过大山的人,都为山的陡峭而唏嘘不已,大家纷纷感慨,这样的高山之中,当年的革命者靠步行,该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啊。大山的陡峭不是唯一的艰难条件,山下天空放晴,一览无余,而上山却云雾缭绕,三五米之外闻声不见人,空气变得清晰但是稀薄,有很多人出现了头晕耳鸣的现象,山上的气温低,坐在大巴车上我们都受不了寒冷,把在山下还开着的冷气换成了暖气。丛山峻林之中,十里八里没有一户人家,也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到处是荆棘丛生。这,就是井冈山,高山、缺氧、严寒、物质匮乏。
第二课:红米饭•南瓜汤
茅坪镇.是井冈山崇山峻岭之中一个高山盆地,这就是红军当年在井冈山的总部所在地。经过长时间的跋涉,我们来到了这个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这里是一个红色的海洋,走进每一处宾馆或者商店,都会播放红色歌曲,很多着红军军服的人来回穿梭,兜售毛主席、朱总司令等红军领袖的雕塑、画像、挂章等,在一个小型广场上,两块液晶显示屏,反复播出再现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画面。
当晚,一路颠簸的我们,都渴望一顿鸡鸭鱼肉的大餐,但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碗碗竹笋、南瓜,也许是劳顿之苦,也许是身临其境后的感染,大家把这些平时丝毫摆不上台面的饭菜一扫而光。没有科学依据能证明在井冈山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的南瓜会比平地上的更香甜,但是有很多人忍不住啧啧称赞,南瓜是怎么样的香甜,是如何的好吃。第二天,我们参观了红军医院、红军造币厂后,中午在一户农家饭店用餐,这时,大家才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南瓜汤,什么是红米饭。南瓜汤,一个偌大的海碗,除了白开水,就只有依稀可见的煮烂的点点南瓜丝,盛到碗里一喝,除了有一丝的南瓜味道外,没有任何可口、香甜可言。再没有人夸口南瓜汤好喝,大家都默不作声,分给自己的那一碗,都喝了个精光。红米饭,也许是大家期待的,大家都盼望能多吃点,但是一桌一小木桶红米饭,十个人怎么够分,每个人一小口,吃到口里,粗糙程度难以言表,真有点白米饭没有去糠的味道,没有南瓜汤,真还难以下咽。这就是当年井冈山革命先烈们所津津乐道的红米饭,南瓜汤。现在,我们大家都体会到了。
第三课 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
我是一名80后出生的年轻人,这一代人被称为蜜糖水里泡大的幸福一代。确实如此,除了在教科书里知道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年代的历史外,基本上没有亲身感受到那如歌的岁月。我也是大学时代入党的学生党员,虽然有八年的入党史,但是,除了能熟背党入党誓词和熟悉党章外,对于我党早期艰苦的奋斗史,在影视剧中有所了解外,其他的也可以说是一段空白。
随着人流走进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一件鲜活的红军雕像,在战斗最惨烈的时候牺牲的那张烈的一刹那,英雄的身姿被定格。走进他,静静地观察他,一身粗布织成的单衣已经破烂不堪,脚上的草鞋一只已经不知掉在哪里,年轻俊秀的面孔,与我们同样青春的面貌,却透出了坚毅、坚定和刚强,整个身体前倾,面对的是敌人吐着火苗的机枪……与他对视,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我不禁眼圈红润,此刻没有泪水,只有内心更有力的坚强,此时,我渴望把手伸向这名年轻的战友,从他紧握着左手中的接过那面鲜血浸染的旗帜,从他左手中接过那把钢枪,与他一起冲锋在杀敌的战场……
走出博物馆,一双女人的鞋,三寸的鞋,始终让人难以释怀。难以置信三寸,比任何想象都要恐怖,没人敢把这双鞋子与自己的脚联系在一起。一双鞋束缚着一个时代,摧残着一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女人,这就是万恶的旧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来到了井冈山,领导了打破这万恶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革命。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了。周边的工人、农民,整个县市的参加革命,这注定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万千的革命先烈,从井冈山开始,把抛头颅,洒热血,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长征,他们用鲜血浸染着这条道路,浸染片片红色大地。那双仅有三寸的绣花鞋,注定只能破败而孤寂的陈列在博物馆里,给如今的参观者一种无法泯灭的震撼。
井冈山,短短一天的行程里,我们还参观了黄洋界、毛泽东住所等处,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是我们在书本上难以体会的,处处都是生动的讲堂,给我们一堂堂生动的党课。在归来的时候,井冈山的导游小红唱起那首《十送红军》,大家一起歌唱起来,嘹亮的歌声传出车外,在山涧回荡。小红问:“同志哥,你们什么时候再回来?”我们齐声答道:“革命胜利再回乡。”我还想回井冈山,这应该是来到井冈山参观过的同志们的心声。